中國的同音字很多,加上四聲,尤其二和三聲有時很難辨別, 更且兩個三聲字連在一起,變成二三聲發音. 語言已經夠複雜了,加上 這些起伏音,中國人能互相交通,誠屬文明奇蹟之一. 試想你去參加 音樂會時,有多少曲子你能聽清楚歌詞? 可是中國人跌跌撞撞幾千 年居然無恙,也創造文明. 外國人講中文,不管說得多好,最明顯的腔調就是四 声不準,五音不全. 到底歌唱家在人類還是少數.
同音字多,導至同音多義,才有一些習俗如'年年有魚','福倒了 ',新年吃'髮菜' 等等. 人生困苦,謀生不易,發財更難,在無助的情况下,多数小民要請老天爺幫忙. 有宗教信仰的人可以祁禱,拜佛,没信教的人就用同音字避邪,其相反的一面就是趋吉,於是魚和髮菜通通(統統)出籠,逢人便道恭喜發財. 由這種同音字發展到'避凶趋吉'的習慣. 大家不努力尋找正當的方法解决間題,祗想趨吉避凶, go lucky, 從而養成僥倖和賭博的性向. 君不見新年時,家家户户,男女老少,賢愚聰笨,四角方城,通宵夜戰,打麻將去. 麻將最顯著的特點,'萬'和'發',而且用鮮艶的紅色,大家一窩蜂想發財. 做生意太難,还要 team work,也不是三天五日就見成效. 麻將養成中國人短路發財,單打獨鬥,殘害同胞的壞習慣. 這种同音字風俗,慢慢的影響人們的思考方式,演變成一種迷信. 如'四'和'死'音近,'八'和'發'音通,人們養成另一種習慣,就是避四趨八(避凶趨吉), 沒有四樓,搬到八樓. 時日一久,成了迷信,這是拜語言之賜. 有一次外國同事間我,為什麼中國雇員選公司的礼物從不選 clock. 他們壓根兒也不會想到'鐘'和'終'是同音, 所以'送鐘'如同'送終',沒人敢碰. 這雖是忌諱 (taboo),但時日一久, 等同迷信. 像這些例子,大都和同音字有関, 所以中國人之迷信可說一大部分是語言造成的. 另有一種是'名不正,言不順',純是忌諱而不是迷信, 像台灣沒有八路公車,因為'八路軍'讓國民黨心有餘悸. 這有點像'義 勇軍進行曲'一樣,不是不好聽,而是先被共產党用為國歌也. '濟南'屬同類例子,'名不正,言不順',故發音 '己男'而不是'妓男'. 忌諱和迷信有時混在一起很難辨別. 比如說你雖然不迷信, 但如果你的車牌是4444号,你也許不信邪,但你的岳母說不定不敢坐 你的車子,所以三思而後行,你还是去申請一個新号碼. Is this superstition? No, this is unintended consequence. But the end result seems like superstition anyway. 這就是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as you are part of the economic system. 你在有選擇的情况下,會買十三号(洋人的邪)的房子嗎? 不是你信邪,而是怕將來賣不出去. The Interest (or personal welfare) does matter.
另類混淆也是語言造成,如'酒'這個字,被譯成 'wine'. 但西方的酒可是分門別類,複雜得很,wine 祗是葡萄酒. 所以有威士忌酒,但沒有 whiskey wine 這种說法,因為 whiskey is liquor, not wine at all. 酒應該是 Alcoholic beverage. 另一例子也是翻譯出了岔子. Elvis Presley 乃貓王也,大名鼎鼎,可誰知道他為何叫貓王? 幾十年前在大學裏,大家同樂,一大群外國學生一起玩 Pictionary, 這是猜字遊戲,兩人一組,一個看到答案,但不能说,祇能畫圖给另外一人看,另外一人就看圖猜字. 這個例子答案是 Elvis Presley, 精彩的是一位中國女生畫了一隻猫,頭上帶了皇冠. 麻煩出在她的玩伴 (partner) 是美國人. 這位美國女生压根兒也不會想到貓王會是 Elvis. Elvis is king but King of the Cat? No clue, definitely no clue.
類似混淆也出現在數字上,中國人採四進位而 世界採用三進位,於是麻煩一大堆. 可是很奇怪, 中國人卻堅守著這堡壘不放. 比如以前中國人口四萬萬七千萬,没有 幾個人能在十秒內翻成英文.很佩服那些即席翻譯員,能夠腦筋不轉 三下也能報出英文數字來. 其实他們也常常有錯,我常替他們捏一把冷汗 . 四萬萬七千萬乃 470 million. 現在 lotto 常是天文数字 如805 million, 八萬萬(億)五百萬也. 來外國久了, 慢慢的你開始用英文想,於是什麼萬萬,百萬,全不管了, 反正405 million 就是405 蜜(米), 713 billion 就是 713 筆(比). 久而久之, I know exactly what the amount is. Why bother to do the translation? 你房子值 789 thousand, 就是789 千,而沒必要去說78萬九千. 所以幾年前我就 建議 創造兩個新字: #米和#比, equivalent to Million and Billion. 祇要你对這三個字 '千, #米和#比' 有個数目上的概念,就會省事很多. 有時候我不太了解中國人, 他們花那麽多時問和精力,去简化文字,把'後'字去掉, 卻連創造兩個新字的智慧都没有. 試想這兩個新字能省大家多少心力 和腦力. 剩下的時間,散步,打網球去多好. 與上面兩個新字有関的是化學元素週期表,君不見 Titanium (鈦), Uranium (鈾), Neon (氖) etc etc etc. 創造字容易得很,如果不造這些字,化學可沒有中文版了. 它省了我們多少事呢. 需要為發明之母,化學元素名乃一例子. 我不了解為什麼中國人(尤其是留學或飽學人士)在日常生活上沒有需要 #米和#比這兩個字?
同音字不但導向迷信,而且創造一些笑話,像 CC 的'蘋果和屁股',乃四州廣東笑話,雖不同音,但在某些小民嘴裏,硬是同音(close enough)也,無可奈何,笑話連連. 还有蕭老師,在台灣常是被取笑的對象,因蕭乃'瘋'也 in 台語. 大陸簡化簫成'肖',於是蕭老師硬是被貶成肖小之輩,'音雖正,看不順',实在大倒姓蕭人士之味口. 上次 AJ 提到'芭樂票'也是近似同音字(佛祖票)造成的. 芭樂何辜,硬被頂'跳票'之災. 另外一個有趣例子,在 1970年代,有一家油公司叫 Enco. 在德州和很多地方很風行. 後來他們發現在日本總是吃不開,百思不得其解. 找來一位日本小姐,一問才豁然開解. 原來 Enco 在日語與 'Break Down' 同音. 以前在台灣大家都知道 Enco 是'死翹翹'的意思,大概也是從日語衍變而來.
说到都市街名,也有些類似忌諱的例子,又是同音字作祟. 最常見的街名乃中正路和中山路. 君可見其街分段(断)乎? 凡是這両條路,絕不能分段. 罗期福路或麥克阿瑟街,皆可分段(断),中山北路也可分成三段,但中山路,中正路絕不能一刀両断(段). 這有點像清朝時,那位考官出了作文題目, '維民所止'. 這又是語言惹的禍,象形文字,全憑想像,如果歪腦子一大堆,準闖出大禍來. '維民所止',明明是雍正掉了腦袋,而且掉了兩次. 雍正大怒,是可忍,孰不可忍? 於是清朝文字獄傾巢而出,為禍大矣,又是文字闖的禍.
另類混淆雖與同音無関,但與中文語言結構有関,如無標點,隨便你解釋. 下面這個例子: "今年好霉氣全無財帛進門". 把它掛在門樑上,一定有些不同的反應. 正像看某一幅畫,有時看到妙龄女郎,有時看到老太婆. 中文語法,名詞動詞不分,又無 Tense,有時左右不分,很難搞清楚一個句的結尾在那兒.如無標點,那就全憑想像了.
為什麼中國人都在學英文? 有需要也,不然怎麼寫文章到电腦裏? What is pinyin input? 現在全球人就是不想學英文,至少要學英文字母 (alphabet),這是符号,和阿拉伯數字一樣重要. Why? It is used in Internet address. Otherwise, you become homeless, 無家可歸,流浪漢也.
聽到一則故事:
"楊元慶, Lenovo's boss, hardly spoke a word of English until he was about 40. However, lately he was in Brazil, for a board meeting and an earnings call: he conducted all his business in English except for a briefing for the Chinese press".
In order to do th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you have to conduct meeting in English. In order to do the Internet commerce across the countries, you have to do it in English. When two companies merge (one from German, one from France), they use English in meeting. Language is a powerful tool that changes how the world operates. God spread people around the earth by making them speaking different languages (Tower of Babel), but Internet and commerce bring them together by speaking one language. Is the world a village? Is the earth a uni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