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拿拍子打的球是乒乓球,那是小時候最時髦的運動. 桌子小,場地小,拍子也小,最適合於小學生的運動. 不过小學時最普通的校际比赛是躲避球,這是大規模的团隊比赛項目. 當然足球和棒球也很盛行,尤其日新國小的足球隊颇富盛名. 吾友高政雄参加校隊,踢边球,速度快又踢得準,看之非常过瘾,總之在我畢業以前兩三年,日新總是台北小學的足球冠軍隊. 到中學,忽然間领教到橄榄球. 球不是圆的而是像橄榄一樣,在天空中飛行很正常可是著地後,它往那边跑,祇有老天曉得. 那時混沌學才剛上科學领域,連它也派不上用場. 初二時,興之所致,在大操(沙)場開始经驗這新東西. 幾天下來倒是很好玩,但跑起來很辛苦很累,加上規章还滿複雜,球又很贵,想想还是足球比較實在,橄榄球还是讓高年级的學生包辦吧. 我曾经花一段時日看他們練習,發覺他門大都很嚴肅,绝对不是我們平時嚼橄榄那种態度. 想想建國中学的橄榄球隊,叱咤風雲十幾年,不是没有道理. 有一陣子我常去新公園看橄榄球赛,台大,英專,鉄路,開南,很多不同的校际和工業隊,是一種很精彩而不花錢的享受. 我個人在初中時和大部分同學一樣,試很多種運动项目,其中包括跳高,跳遠,足球,排球等等. 有一陣子还滿顯威風,後來卻發現大部分同學發育得比我快,於是体育对我來说祇是弱项,個子和体力都不如同班的同学. 總体说來,体育在我的中學生涯是很平凡而且不太光輝的项目. 到了大學後,才開始想到以後的人生,應該選擇那些運动可以参與並且享受和達到運动的目的. 乒乓球當然是其中之一,但它是室內運动. 所以開始想到網球. 那時宗元兄也有類似的想法,於是我們一拍即和(合),開始練習軟式網球,這軟式球,轻而不太费力,可說是乒乓球到硬式網球的合理演变. 總之在台大的日子,在運动方面,没什么可說,就祇有学到对網球的興趣. 當時謝清榮是網球好手之一,可是我没和他交过手. 時过境遷,來了美國之後,在 SMU 看到網球校隊,颇富名氣,有一陣子尚舉行国际友誼赛. 有一次居然在 Coliseum 看到幾位有名的澳洲網球名星, 如 Rod Laver, John Newcombe, Tony Roche, Roy Emerson, Fred Stolle, Ken Rosewall and ... 真是大開眼界,真正的世界级網球名星就在眼前活龍活現. 從此以後我就很自然的從软式網球進軍到硬式網球. 到專賣店裡買拍子,球衣,球鞋等等,開始在學校附近的公園和一些印度同學開打. 硬式和软式大同小異,可是打法不同,尤其是 backhand 打法,手腕的姿势和挥球姿態大大不同. 在念博士的幾年,我的網球運動和半導体實驗居然密密相関,各盡本分.
幾年寒暑,登上打拚人生戰場,等到结婚,上就業軌道後,才又想到網球這運动项目. 當時在 Texas Instruments 和 Mostek 工作時,一些美国同事很多在週末湊在一起打網球. 於是我很自然的加入了週末運动团隊. 這些週末活動都是双打方式出演,除了少数偶而打單打外,很少有不同的活動. 大家都覺得每天週日工作,辛勤不已,在週末如不揮球幾手,真有點浪费人生. 當然每星期还要留一天和自己家人分享家庭快樂. 幾年下來,球技雖不時進步,但並没有驚人的成績. 可是在人生生涯中倒是一段值得回憶的曰子. 有件事必须一提,真正要打好球必须花時間練單打。第一在没有双打球友時你能更注意到你的缺点和花時間在上面,勤加練習,尤其是反手拍的準確和速度。勤於單打才能成為全方位的球手。
每年網球赛事主要是有四大 Grand Slam Tournament: Australian Open, French Open, Wimbledon and US Open. 世界各地好手一定倾全力参加這四项赛事, 名和錢也. 而且一定有一電視台主播赛事,尤其是半決赛和決赛一定在週末登場,讓大家看得过瘾. 幾年下來我從不缺席這最後的決赛盛事. 大底在 1965-1975 年間,澳洲選手最有看頭,名手如雲,各顯奇招,可說是網壇盛事. Rod Laver 曾在這期間拿过兩次 Calendar-Year Gram Slams, 那就是在同一年全拿四项 Gram Slam Tournament 的冠军. 這真不是简單的事,因為四個不同主辦國,四個不同的場地和不同的欢眾,一個選手在一年內不同時間要保持顶尖体能狀况實在不容易. 在男選手中,除了 Rod Laver 外祇有一人在 1938 年得到,他是 Don Budge. Rod Laver 以後再没有人複製這项盛事,况且 Rod Laver 是拿了兩次,這記錄可很難被打破. 1975 年後,欧美好手慢慢取代 Aussie, 好手如 Jimmy Corner, John McEnroe, Bjorn Borg, Ivan Lendl, Boris Becker, Pete Sampras, Andre Agassi, Rafael Nadal, Roger Federer, Andy Murray, Novak Djokovic 。。。 這些好手常主演赛事,多年不衰,的確不可多得. 最近的是瑞士好手 Roger Federer, 35 歲还拿澳網冠軍不是易事。其人温文而雅,打球不發任何怪声,真是難能可贵. 没看網球比赛的人不太了解這些怪声,但一看 Maria Sharapova 的赛事馬上就豁然開朗,百聞不如一見,因為現塲加音响,真會讓你终身難忘。 Maria 的吼声,國际聞名,但却是一種負面的雜音,有時讓你全身不舒服。打球叫声千奇百怪,有的像吼声,有的像乌叫,而且長短不一。 据我所知,没有一種是受人欢迎的。歸根結底,不出声才是正道。
在我的網球生涯中,主要是運動和個人興趣,常常想改良球技,变化各種打法,可是在這些过程中,常把以前會打的招式冷落而忘掉. 加上年纪大了,体能衰退,需要從新整理那些是該保存,那些應該抛棄. 為這目的,我不惜花费去買一個發球机, 除了平時運動外,还可找出一些新的打法,那些是適合於自己的体力和休能,慢慢找出一些適和於自己的打球法. 有時找不到人打,寧可自己一人和發球机打,按自己的快慢速度做自己每天的運動,久而久之,倒是如魚得水,非常寫意. 總之快樂人生还是要自己找,祗有你自己知道你最需要什麽. 我覺得這發球机雖有些缺點,但自己是工程師,对电机和机械的運作很熟悉,所以机器不時出毛病,也能自己修護,省時省钱又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成就感. 退休以後,這發球机的確給予我一些驚喜和享受,人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