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春秋之季,我們仰天观看,藍天白雲,無际無涯,這時我們常會 看到一群一群的候鳥,展翅飛翔,分列有序,在高遠的天际, 一字或人字排開,悠雅翱遊,極具藝術美感,令人遐想不已. 這時詩人雅士常感興而賦詩作 詞,大地人間,渾然天成.
在欣赏這些自然現象之餘,我們不禁會問為什应這些鳥類有這種閒情逸緻,享受鳥生? 說不定牠們的智慧比人尚高一等. 可是根据動物生態学的研究,發现這些鳥類,大部分是為了求生存而做的遷徙擧動,絕不是一般文人雅士的即興解釋和詩意的創作. 有些鳥類飛行千里,翻山越洋,不分晝夜,还有因天氣関係,其長途遷徙飛行不像放假旅行,倒有点像美國西部 wagon wheel journey,必须任勞任怨,分担風險.
為什么鳥類要跋涉千里 ,做這種高難度而又危險性的遷徙? 仔细一想,我們看到的鳥類,主要是牠們能高飛,故很容易被我們查 觉. 其實其他物種如魚類 (Salmon),兩棲類 (frog),爬虫類 (tortoise) 以及哺乳類甚至昆虫 (ants),大都有群 居遷徙的現象. 比如 Christmas Island 的紅蟹,加州的 Monarch Butterfly, 非洲的角牛(Wildebeest), Mexico 的蝙蝠皆有每年的 migration movement. 至於人類,很多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每年皆遷徙各地,這也全可 歸類於 Migration. 就是農業社會也在戰乱或飢荒時期,常有大規模的遷徙或移民活動. 以上這些观察可以给我們一些结論, 大規模的遷徙活動並不僅發生在少数的物種,而是在生物界中很普遍的現象.
既然如此,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麽有這麼多的物種要選擇這種费時费力的生活方式? 我想最好的解答也許可以從人類著手. 當初民開始在地球上出現,其生活方式和其他哺乳類差不了太多,主要是獵食和蕃衍子孫後代. 當他找不到獵食時,他可能就為生存所需而做遷徙. 其目的是要找到一個地方,有比较多和比较好的獵物,他才有機會可以生存下來. 在人類文明尚未進入農業社會以前,人数的生活方式是 hunting 和 gathering. 這種生活方式常是和 migration 有直接関係. 一直到人類社會進化到農業社會,尚有一些北方民族,因為氣候寒冷和農作物的缺乏,一直停留在遊牧時期. 在中国古代的北方,如匈奴,鲜卑和羌人皆是蓄羊,逐水草而居,年復一年,就像我們看到的非洲角牛一樣.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解釋,這是物種求生存的演化鉄則,可以達尔文的演化理論拿来充分解釋, 那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Migration 基本上是 process of feed, breed and survive. If a species doesn't survive, it extincts and becomes a don't care on the earth. Migration provides a method or way for some species to survive. Since flying is one of the best way to migrate, the birds are common in using it to their advantage.
舉一個例子,北極燕鷗 (Arctic Tern) 以其長程遷徙聞名:
北極燕鷗體型中等,一般長35公分,翼寬80公分。其羽毛主要呈灰色與白色,鳥喙和兩腳呈紅色. 夏天牠們在北極附近生長和孵育幼子,等晚秋到時飛往南極,到北半球冬至時,正好趕上南極的長畫和夏至,再快快樂樂的过一個長畫的夏天. 北極燕鷗會照料和保護大部分的幼鳥和長期扶養牠們,並幫助牠們飛往南方過冬。北極燕鷗壽命很長大部分可活上20-30年。牠們主要吃魚和水生的無脊椎動物。此物種數量大約在一百萬左右. 以前有一陣子,牠們被捕殺以製女人帽子的羽毛材料. 時过境遷,牠們現在是被立法保護的鳥類之一.
牠們每年從北極的繁殖區飛往南極,然後半年以後再飛返北極。這一個來回各兩萬公里的遷徙旅程 ,令這種鳥每年能看見兩個夏天及全球所有動物每年所見過最多的白晝。换句話說,這種鳥類或物種有選擇最佳的季節做為牠理想的生活環境. 另深一層,居然有選擇白晝的生活環境,與黑暗道别. 有這種能力的物種除了鳥類外,似乎不太可能.這兒似乎會有人發問為什麽上帝造人没想到這些. 人既不會飛,更不會像北極燕鷗一樣,有充分選擇白天的能力. Is this an intelligent design of man from God?
在地球上,鳥類的 mobility 最高,很多鳥又會潜水捕魚,會游泳的鳥也不少,在陸上棲身築巢. 想來物種能夠海陸空面面顧到,最有可能控制世界的應該是鳥類. 可是說了半天,為什麼終究人類佔了上風? 人類的頭腦和双手是主要的原因. 雖說双手萬能,但双手不能飛,這时頭腦出來救急,發明了飛機和相関行業. 尚有一事必须注意,凡是會飛的動物,体型皆小,不能太重. 就是恐龍型的飛龍,也是比較轻巧的恐龍,像暴龍和梁龍,能夠飛的机會接近零. 以此观之,一般鳥類的体形幾乎不能和哺乳類相比. 這也許是鳥類不能控制世界的原因之一.
另外舉一個例子,東非動物的角牛 (wildebeest) 大遷徙:
牠們每年從北極的繁殖區飛往南極,然後半年以後再飛返北極。這一個來回各兩萬公里的遷徙旅程 ,令這種鳥每年能看見兩個夏天及全球所有動物每年所見過最多的白晝。换句話說,這種鳥類或物種有選擇最佳的季節做為牠理想的生活環境. 另深一層,居然有選擇白晝的生活環境,與黑暗道别. 有這種能力的物種除了鳥類外,似乎不太可能.這兒似乎會有人發問為什麽上帝造人没想到這些. 人既不會飛,更不會像北極燕鷗一樣,有充分選擇白天的能力. Is this an intelligent design of man from God?
在地球上,鳥類的 mobility 最高,很多鳥又會潜水捕魚,會游泳的鳥也不少,在陸上棲身築巢. 想來物種能夠海陸空面面顧到,最有可能控制世界的應該是鳥類. 可是說了半天,為什麼終究人類佔了上風? 人類的頭腦和双手是主要的原因. 雖說双手萬能,但双手不能飛,這时頭腦出來救急,發明了飛機和相関行業. 尚有一事必须注意,凡是會飛的動物,体型皆小,不能太重. 就是恐龍型的飛龍,也是比較轻巧的恐龍,像暴龍和梁龍,能夠飛的机會接近零. 以此观之,一般鳥類的体形幾乎不能和哺乳類相比. 這也許是鳥類不能控制世界的原因之一.
角牛主要食物为青草和嫩枝,七月到九月是非洲旱季,角牛为寻找新鲜草料,不得不遷徙,在長達近三千公里的非洲大遷徙过程中,危机四伏,困難重重,大约会有二十五万只角牛死去,但角牛依然樂此不疲,新生的小角牛都会加入往返坦桑尼亚和肯尼亚之间这永无止境的循环,聚众长途跋涉,涉水遷徙。从每年的十二月到第二年的五月之間,非洲的食草動物们悠闲的生活在塞伦盖蒂 (Serengeti) 國家公园的保护区内。这里有着丰美的水草为它们提供了足够多的食物. 从每年的五月中後期開始,非洲塞伦盖蒂国家公園就迎来了它的旱季,在这期间,公園的水草不能满足大量食草動物们的需求,所以牠们開始向塞伦盖蒂的西北面遷徙,只为追趕青草和水源。每年的六月是非洲動物们的哺乳期,这个时候,大量的小角牛会诞生在遷徙路上,所以動物大遷徙对这些小生命绝对是非常有难度的。到了每年的 七,八月,持续的乾旱嚴重的威脅到了動物們的生存,所以大量的動物纷纷越境,穿越马拉河 (Mara River),来到马赛马拉 (Maasai Mara),这樣的情况會一直持续到每年的九月。從十月份开始,非洲的塞伦盖蒂大草原重新迎来的雨季,在雨水的滋润下,青草開始返青。同时面积只有塞伦盖蒂约十分之一的马赛马拉国家公园并不足以维持数量庞大的食草動物们。所以動物们又開始從东线南遷到塞伦盖蒂,整個过程大概持续一個月的时间。基本上结束要在每年的十二月。這時動物们回到了家園,开始繁衍後代,修养生息,逐渐補充在路途中失去的同类数量,为明年做準備。有趣的是這樣的長途遷徙是一個顺時针方向的圆形旅程, 如是年復一年,只要環境不变,這些角牛就能夠一直保持這種遊牧的生活,一代一代的傳下去, survival with self sustain style.
除了人類以外,你如果問這些遷徙的物種,牠們生命的意義是什麽? 牠們一定不了解你的問题是什麽或有有什麼意義. 对牠們來說這整個过程就是'生存',生存本身有什应意義,对他們來說是没有什麽意義的命题. 從廣義來說,人是動物的一種,並沒有什麼特殊的情况讓他能獨樹一幟,脱出演化的範筹. 人類祇是在思想上有比较進化的程度,能夠做些理性的思考或非理性的胡思乱想. 這时他會忽然想到生命本身是否有什么目的和意義? 可是他百思而不得其解,祇能逞一時之快,自作解釋來满足他的自尊和自大的心理. 於是生命的意義就和宗教一樣,千奇百怪,各說各話,完全不是科学领域的話题. 歸根结底,生活的目的和生命的意義全是裝在人類的腦袋裡,和客观外在的世界並没有直接的関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