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1, 2017

舊日情懷

有人說少年時代最大的快樂就是讀書. 這句話有部分真確,但說'最大'的快樂,未免太牽強. 運動和娛樂其實也是同等讓少年快樂的活動. 大部分論述和比較最好避免用'最'這個字,因為例外的情况是很容易被人找出来的. 就我所知,讀書的確是少年時代一件赏心愉快的活動,尤其是在小學畢業後,我們的閲讀能力已经有能力在学校課程外,吸收一些課外讀物. 加上初中以後,個人的机動性 (mobility) 大大提高,可以探訪書店和逛舊書攤,涉獵各種書本和購買或借一些有趣的書本和雜誌. 在假日或週末,可在圖書館或家庭後院,赏心地看一些有趣的書,如厂史,地理,人文和自然,可說是少年人生的享受之一. 記得小學時代有開明書店和中華書局,學友和東方出版社. 那兒有很多適合中小学生的書籍如数学列車,生物奇观,人類厂史,星空巡礼,愛的教育,談美,文藝心理學,詩論,談文學,欧遊雜記,馬先生談算學,法布尔的昆虫記和化學学校,加上林肯,愛迪生,達尔文,哥倫布 ... 的傳記,實在是琳覽滿目,看不完的奇書和趣闻. 我想大家都有這些類似的阅讀和经验. 到現在回想也都是一種美好的回憶. 現時大家年过七十,已经進入人生另外的階段,不但常旅行,对讀書和看 YouTube 也是快樂的選项之一,尤其當体力已不如青年時代,讀書和观看 video/audio multimedia 更是有趣和慢慢取代了遠程的旅遊. 現在 YouTube 的 platform, 節目豊富,目不接暇,可說應有盡有,对退休生活來說真是功不可沒,可說是退休人士的福音書. 晚年的閲讀更有一强项,那就是不但能吸收新知識,对以前看过的書,尤其是世界名著,再讀一次常有更深一層的感受和体驗,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味道和感受,尤其是对社會的加深瞭解和对名著的詮釋,這真是心靈和益智的享受. 把少年時代無法品赏到的人生原味找回来,细细回味欣赏,充分享受人生之精華.

在高中課外閱讀時,認識了一位叫'沉櫻'的女作家,她也翻譯一些外国小說,我对她的譯作印象很深,覺得她不但譯得好,又感情豊富,令人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怀. 沉女士說'翻譯是半創作'. 因為內容结構是人家的,譯者只在遣詞造句的筆調上,以及字行間裏的意味上,用心就行了. 這是沉櫻在顧到譯文的流暢优美的同時,是如何重视对原作的忠實. 有没有譯作比原作更精彩和感人?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理論上也許說不过去. 但仔细想想,大部分中国人的外文程度是和外国人有一定的差距. 不管多麼用心力,阅讀原文後,不一定會比好的中文翻譯感受更深. 在這五十年間,最令我感受到類似的经验是一本 Rachael Carson 的 'The Sea Around Us'. 夏道平先生在翻譯這本書時用書名'海的故事'. 利用他的英文和中文底子,他真的是在'半創作'. 讓我深深觉得讀其譯作更令人感動. 這當然不是 Carson 女士的原作差,而是我的英文底子不夠好到能感受到一些微妙的語言訣竅。現在想想,時隔五十多年,还能記得一些以前的閲讀经验. 最近整理一些記憶,把我印象最深的沉樱女士譯作的幾篇故事,重新找出,再重讀一次,發觉还是那麼清新,那麼令人感動,久久不能忘懷. 尤其在国外多年,对西方文化和生活背景的認識加深不少,再讀這些名作,認識作者和体會社會環境,也因而加深欣赏的程度. 我想選其中一篇,來探討其中的感受和韻味. 

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

這是 Stefan Zweig 在 1922 年出版的小說. Zweig 是奥围近代文豪之一. 他的小說特点,非常重視结構和和諧,每一篇都像精细的藝術,計算好而寫出来。有人說美好的小說可以做到在文字方面如詩,在佈局方面如画,進行的節奏如音樂,而其內在的意義如信仰之虔誠. Zweig 的小說可說'雖不中亦不遠矣'. 在 1920到 1930年間, Zweig 是世界小說界內很有名氣的一位作家. 在他逝世後,有很多小說作品被搬上影幕,一直到今日. 他的一些名著如下: 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 馬來亞狂人 (蠱, Amok), 怕 (Fear, Angst), 奇遇, 情網, 抉擇, 家庭教師, Beware of Pity, 24 Hours in the Life of a Woman, A Promise ...

幾乎五十年前,我第一次接觸到這本小說 '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當時並没有什麼特別印像,倒是对作者 Zweig 有初步的認識和喜好. 幾年後,查到有一舊电影,是 'A Letter From An Unknown Woman',是 Joan Fontaine 和 Louis Jourdan 主演的黑白老影片,看了以後,才感受良深,对一位癡情的女人能对一位青年鋼琴手有這樣的爱情,實在超乎我的想像之外. 這和我第一次阅讀的感受完全不同. 在我們正常的愛情和婚姻関係,很難理解有這樣的爱情存在,尤其是這位癡情的女士. 她甚至可以為了他而完全犧牲自己的幸福和未來. 而這位男士的未婚生涯卻是蜻蜓點水,來去無蹤,是一種享受人生但不负太大责任的人生. 這種人在社會上很多,他們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是可以理解的.小說的突出特點是在這位女人,她的單恋和癡情是難以想像和解釋,可也是人性中的正常狀態或病態. 

故事發生在维也納的一個公寓內,有一新近搬來的 concert pianist, Stefan Brand. 他在维也纳颇有一些名氣. Lisa 住在对面的 unit, 開始对他非常注意,常常聽他彈琴至夜深,後來卻癡情到有点態. 可是她祇是在一段距離外看著他,卻也没明顯的表示心意. 這種情况维持一段時日,祇到有一天,她的媽媽想搬去 Linz 和一位男士结婚. Lisa 不能忍受離開這位 pianist, 毅然返回公寓去見這位 pianist. 他的佣人讓他進去,可是 Stefan 卻遲遲才回來,还带一位女人回家度夜. Lisa 失望到極点,祇好迴避他,並回 Linz 她妈妈那兒. Lisa 在 Linz 生活中慢慢步入軌道,有一位軍人想和她談婚事,可是她卻拒绝並告訴他,她已经有一位恋人. 婚事告吹,她媽媽和继父非常不高兴,Lisa 祇好回 Vienna 找工作. 她在那兒也不交新朋友,卻天天在 Stefan 公寓外面等他注意. 終於有一次,他注意到她,可是不知她就是以前住在他对面的那位女孩子. 他們就這樣萍水相逢,出外喝咖啡和晚餐, having a good time 和有了一夜情. 隔天 Stefan 說有事要去 Milan, 回來後再見. 可是時日过了,Stefan 卻從未出現來找她. 光陰如流水,她已经怀孕,不久以後就孩子出生,一個没有父親的孩子. 多年过後,Lisa 已经和一位男士 Johann 结婚,他也知道她的孩子是別人的. 因緣差錯,就在一次音樂會中,Lisa 忽瞥見 Stefan 而渾身不適,和丈夫說想先回去. 結果 Stefan 也正離開戲院而碰到她. 奇怪的是 Stefan 很奇怪地迷上她,卻不知她是誰,更不記得以前和他有一夜情的女人. 幾年下來 Stefan 已经走下坡路,鋼琴手生涯也慢慢结束. 這時 Lisa 和丈夫因這些有関 Stefan 的事,不能和諧相處. 於是她去找 Stefan. 他很高兴見她,可是他还是不清楚她到底是誰,对來龍去脈更是一無所知,這是蜻蜓點水式男士生涯的充分寫照. Lisa 失望透顶,黯然離開他. 幾天後她孩子患斑疹傷寒而病逝. 她也病重而傷心不已,知道時日不多,就在病床上寫了一封信給 Stefan. 這封信就是這小說的名字,可說是她的自剖,闡釋她的生涯和她对他真誠和純情的愛.

從正常的社會观點來看,這是畸型而富罗曼蒂克的病態恋爱故事. 看了以後令人唏噓而替這位女士婉惜. 自然界怎麼會產生這樣的愛情和悲剧. 總之,我第一次看這小說完全没有這種感受. 時日推演,現在閲之,再想之,這種悲剧是可能發生,因為一些男人的生活方式和对人生的態度完全忽視長遠的爱情,而是著重短暫的愛和肉体的欢樂. 她一次次的接近他,有驚喜有欢欣,但每次他都認不出她是同一個女人,也就没有個人的爱存在,這是悲剧的主因,全程是在男人完全不知情的狀况下發生. 為什放女人不顺時推舟,點出以前的秘密和纯情? 爱情的真諦和真正價值在那裏? 也許這是作者抛给讀者們,要大家探討的問题. 

Stefan Zweig (1881-1942) 和 Sigmund Freud (1856-1939) 是很好的朋友,他們对二十世紀初的 '心理分析' 有一些研究和探討. Zweig 曾经对 Freud 說: "Psychology is the great business of my life". 怪不得現在看他的小說,幾乎每篇都带著'心理分析'的架構,慢慢堆砌起整個故事. 除了'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外, Stefan Zweig 的另外两部小說也是非常精彩和戲劇化, 是刻畫上層社會女人的一些心理反應和行為的结局,很值得大家欣赏: Amok (馬來亞狂人, 蠱), Angst (怕, Fear). 括弧內的名字是小說的不同譯名. '馬來亞狂人' 在 1960 年代初曾在 讀者文摘雜誌刊載過,故事曲折離奇,引人入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