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September 1, 2018

貝多芬的浪漫曲

貝多芬的音樂对大部分人的印象是声勢浩大,氣勢磅礡,不可一世,或是狀似吵架,乱成一团,如薩孟武说的一文不值. 其實這都是刻板印象. 如果你專心聽他的音樂,從交响曲,協奏曲,奏鳴曲,再到一些小品或小曲子,你會發現貝多芬不但氣勢豪放,不可一世,但也浪漫温馨,对人內心的描繪和感受,細膩非常,不但讓人感動萬分,而且餘音繞樑,久久不绝. 音樂的影响和感染力量 真是驚人.

在西方音樂界有好多'父级'或'王级'人士,如音樂之父巴哈,交响樂之父海頓,歌謠曲之王修伯尔特等等. 貝多芬卻獨樹一幟,在中國被尊稱'樂聖',就像孔子一樣,被尊稱'至聖先師'. 乃樂譠顶级大師,無遠弗界,高高在上. 貝多芬雖不是交响樂之父,可是大家对具多芬的交响曲都不陌生,豪放不拘,氣壯山河. 這主要是交响曲的第一和第四樂章的曲式讓人有這種感受. 其實注意聽,第二樂章皆是如歌的慢板,非常浪漫,有時温柔纏綿,有时如泣如訴,讓人肝腸寸断,久久不能自己. 


貝多芬有兩首浪漫曲 (Romance), 是精緻的小提琴曲,其曲式和長短幾乎可以適用在小提琴協奏曲的第二樂章. 貝多芬一生僅出版一首 D 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傳說他也著手創作另外一首,祇是没有完成,並未發表. 這兩首浪漫曲很可能是要用在這另外一首的協奏曲. 這兩個曲子皆在 1802年左右完成,而且是第二首先完成,可是在1805年才發表. 第一首是 G大調,作品四十,長约七分鐘. 第二首是 F大調,作品五十,長约九分鐘. 在音樂會上,以第二首比較常被演奏. 在台湾高中時就常聽到第二首. 在我的記憶裏,要等到上大學後才偶而聽到這G大調浪漫曲. 可是一聽,久久不能釋懷,太浪漫衷情了. 有愛樂人士猜測為什麼貝多芬要作両首浪漫曲? 有人說大概是第一曲子一定是求愛失敗或表現不夠亮麗,祇好再來一曲. 這樣說有理由,可是理由不夠充分,因為第二首是成於第一首之前,祇是發表較遲而已. 其實更好的理由是樂聖在情場上挫折屢屢累累. 他早有预知,幾乎同時就創作兩首,以備不時之需. 記得以前有部电影 'Immortal Beloved',就描述貝多芬和一位女士 Antonie Brentano 或 Therese Brunswick 的恋情. 也許他先献出第一首 G Major. 幾個星期後,反應也許不太理想,再際出第二首 F Major. 這當然是爱樂者茶餘飯後的趣譚.

G大調音階譜上有一個升記號,和 F大調音階譜上有一個降記號,照理聽來不會差太多,可是奇怪的是第一首浪漫曲聽起來像是一位绅士的深情款款,陌陌求愛的表達. 第二首聽起来卻像是一位淑女的含情陌陌,如泣如訴,絲絲入扣的表達深情衷訴,令人感動萬分. 

在 YouTube,我特別找到一位男士,演奏第一浪漫曲,而第二浪漫曲则由一位著名的女提琴手担任演出. 我觉得最好的欣赏方式是先聆聽和观看提琴手和管弦樂团的合作演奏. 管弦樂规模不大,主要是弦樂和木管樂器---包括一支長笛,两支双簧管和两具低音管. 另外兩管法國號僅短暫出現幾秒鐘. 聽完後再把灯関到極小,不看影幕,光欣赏音符的脈動和傳情的藝術. 這是夜深人靜,最能感受到音符的脈動在你的心靈深處---如泣如訴; 音樂的節奏在你的耳边---迴旋久轉. 然後慢慢地翳去了天聽.

(Renaud Capucon)
Renaud Capuçon (born 27 January 1976) is a French classical violinist. 

(Anne Sophie Mutter)
Anne-Sophie Mutter (born 29 June 1963) is a German violinist.